,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紧密结合地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行政推动”。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尤应如此。因为语文教育具有千载难移的民族性,汉语言的演变具有相对的保守性,语文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这些特性都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只能是一种渐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英语热潮的冲击,就头脑发热,失去了理性,乱了方寸。二是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继承,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任何“新”都割裂不了对历史的承传。汉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同时又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学术、审美艺术、教育教学等整个意识形态相通,语文教育必然要凸显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精神。况且,我国语文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积淀起来的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有大量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视并弘扬。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语文课程改革还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审慎借鉴,借鉴包括英语教育在内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譬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意沟通母语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借鉴不是简单地搬运异域理论和方法来套定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而是需要细加鉴选,选择那些能够融人民族、适宜扎根本土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加以转化吸收,这样才能花开不败、馨香弥久。进行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反思我们语文课程的设置。先谈课程目标。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的终极关怀是人,因为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期待?从人的视角考察百年来语文课程目标,我们发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培养自然人(20世纪上半叶)塑造社会人(20世纪下半叶)构架健全人(21世纪以来)。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课程期待的目标。但是,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仅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整个教育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还应回到汉语言上来。具体而言,语文课程要把汉语言学习作为中心任务,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为主要目标,由“立
f言”而“立人”。再谈课程任务。与国外的母语课程相比,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性任务处于模糊、混乱、错杂的无序状态。除了小学有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汉语拼音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