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成分。在钢板厚度最大达到75mm时其塑性脆性转变温度低于60℃。一些牌号的低合金高强度荆在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的主要拉力构件时,必需满足12℃~21℃冲击性能的要求。r
编辑本段r
我国低合金钢概r
况r
r
50年代原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刘嘉禾为首的一批冶金学专家率先研制成功了16M
钢和15M
Ti钢,开创了中国低合金钢领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命名为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第一个标准YB1358,列入12个钢种牌号。1963年易名为低合金结构钢YB1363,纳入的钢种牌号除M
系列外,包括了结合我国富产资源所开发的V、Ti、Nb及稀土的低合金钢,并由此派生出了桥梁、造船、容器、汽车大梁、矿用等专用钢标准。其后修改的YB1369,改为普通低合金钢(简称普低钢),强调“普通”的意思在说明生产低合金钢就像生产普通碳素钢一样,不需要特别的生产手段,简便容易,即可取得1吨顶13~15吨的经济效益,此后长达20年难以消除它的负面影响,至今全国行业钢材品种结构调整时,还往往注意到低合金钢高附加值的一面,而忽视了低合金钢的高技术含量一面。1988年升级为国标时(GB159188),回归到了低合金结构钢的名称,1994年颁布的现行标准更名为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94),包括了屈服强度295460Mpa5个强度等级和A~E5个质量等级,新标准的积极意义在于努力向国际规范靠拢。由于我国低合金钢基础研究日趋深入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在北京已连续召开了4届(1985、1990、1995及2000年)国际低合金高强度钢会议,无疑这是对中国低合金钢领域科技进步的肯定。r
我国低合金钢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r
1957~1969年r
是低合金钢开发的初创阶段,第一个低合金钢16M
钢与普碳钢相比,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耐腐蚀等特性,它的开发适应了各行业产品大型化、轻型化的趋势,采用16M
钢所建造的的“东风”万吨轮,显示了节省钢材、节约能源和延长产品寿命的优越性。r
1966年召开了全国规模的第一次低合金钢推广应用会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指导低合金钢的发展。当年低合金钢产量为141万吨,据不完全统计,研制钢号达345个,其中有54个钢号纳入了11个有关标准中。r
1970~1974年r
全力进行了钢种整顿工作,及时总结了开发中有益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数据,合并和淘汰了一批无法组织批量生产或性能达不到预定指标的钢号,化费四年时间的钢种整顿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减少了开发盲目性和无序状态,完善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低合金钢体系。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