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各种复杂、高杠杆性的产品逐渐消亡,简单的信用衍生品却更加具有生命力,也最能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因此,我国在推动信用衍生品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简单的基础的信用衍生品为重点,以满足市场参与者核心需求为导向,保证信用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三)严格控制杠杆率信用衍生品交易杠杆率大幅攀升,严重弱化了风险抵御能力。我国在发展信用衍生品时,应高度警惕市场杠杆率变动幅度,避免出现过度投机现象。同时,通过设立杠杆率上限和严格的资本充足比率要求防止市场过度杠杆化。(四)完善标准文本和配套制度信用衍生品的标的为信用风险,需要对如下要素做出明确细致的规范:事件定义、参考实体、可交付债务范围、交割程序与方式、适用法律等。发展我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需要发挥标准协议文本和配套机制的作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现有标准协议文本,并建立信用事件决定、拍卖结算等配套机制。(五)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信息集中度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核心就是完善市场信息的披露、报告和发布制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为有效监管和投资决策创造有力条件。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信息报备、披露制度,提高交易商信息披露和报备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考虑建立风险敞口报告机制。三、我国面临的环境与条件(一)现实需求和发展基础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金融稳定、促进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发展、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机构有效管理信用风
f险、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深化发展以及通过发展信用衍生品防止信贷萎缩,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分散信用风险,化解不良贷款,增强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在制度框架、现货市场规模、监管体系、业务实践探索及利率基准体系等方面都为开展信用衍生品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发展基础。1、初步构建了信用衍生品制度框架银监会专门针对信用衍生品作为风险缓释工具进行了规范,发布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简称《资本计量指引》);人民银行及外管局为规范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针对不同产品制定了不同的管理规定,如《远期利率协议业务管理规定》、《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从而形成了适合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市场制度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