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段落层次。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学小结六、布置作业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变化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探究其情感产生的原因;师生共同探讨作者情感的变化有何依据。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齐诵课文2、检查文章字词的预习情况。(第一部分)映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二部分)解释词语,互问互答。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已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第三部分)翻译句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3
f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研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1、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叙世人相聚之乐,悟人生要义。他的情感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从文中找出三个字表现他的情感。明确:乐(信可乐也。)痛(岂不痛哉!)悲(悲夫!)
2、讨论,加强对文意的理解。★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①乐因何而生?◎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乐事,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赏心、乐事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