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变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陶丽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
【摘要】问答是组成课堂教与学的主心骨,而提问则引领着整个课堂的“走向”。本文旨在通过《苏州园林》一课的片段教学,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提问求新求变,以期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实效性,且是一次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变式提问;学习重点;学习兴趣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语文阅读教学还局限于常规性的提问方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陷入困境和僵局。所以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求新求变,换个角度,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部分板块中,采用了课堂变式提问,以期能引发学生的快乐思考,唤起学生表达及写作的热情,达到语文学习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片段呈现:
“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在同学们对课文整体感知基础上,即体会到“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之后,我对学生阅读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部分(3-9节)提出了上面的阅读要求。本来平静的教室一霎那如投入了一颗激浪之石,学生们变得群情激奋,在我为他们讲述古代风雅人士喜欢在游山玩水时即景题写对联和诗句的事并举例后,已是跃跃欲试。学生面临的不再是一篇有关园林的说明文学习,而是自然如画的苏州园林在眼前的凸现,他们兴趣盎然地细读相关语段,在一派生趣的自然天地中冥思苦想,在小组的热烈讨论中斟字酌句,一位同学率先回答:“我阅读了第六节,写了两句诗:花墙廊子巧设计,增加层次与深度,第一句说明这一段的写作对象及特点,第二句说明花墙廊子巧设计的效果。”另一同学也不甘落后:“我阅读的是第五节,我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节内容:花树四季飘香,栽种细致;藤萝盘曲嶙峋,修剪自然。用来突出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的特点”。接下去学生们争先恐后,一个个变成了诗人,诗兴大发(下课铃响都听已听不到)。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关于园林艺术的说明文,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虽已入秋,课堂里却洋溢着春天的生机。
简要分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