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从人才成长规律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出发,分解为“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每个目标领域又分解为“目标”,“目标”再细化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构成课程研制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其次,《标准》中规定的课程设置力图与课程目标适切。各阶段各层次课程均设6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下再设“建议模块”。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基本可以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如“教育实践”学习领域对应于“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模块对应于“具有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儿童发展、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建议模块对应于“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建议模块对应于“了解活动课程开发的知识,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建议模块对应于“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的基本要求;等等。
《标准》的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追求课程设置、内容与课程目标适切。这种课程设置理念,对纠正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权力以及教师利益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框架有极大的帮助,有助于解决教师教育课程的“功能低效”问题。
二、创新课程理念,形神兼备地贯彻《标准》
《标准》只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具体详尽。若没有新的课程理念作指导,那课程改革便容易失去灵魂,流于形式。这要求教师教育机构把握《标准》的课程理念,创新课程理念,从而形神兼备地贯彻《标准》。
(一)创新课程理念:课程观从知识、经验观向发展资源观转化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课程概念是伴随着教育实践历史地形成与变迁的2,它不是固化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标准》体现了“课程即发展资源”的理念,正是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需求。
在我国,有三种课程观及相应的课程价值观。除了大家熟知的知识(学科)课程观、经验(活动)课程观外,第三种就是前面说的“课程即发展资源”的课程观。无论哪种课程观,对课程的价值都隐含着“促发展”的假设,只是立场不同。学科课程主张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经验课程主张基于学生经验或面向“生活世界”的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