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成长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标准》也正体现了这种课程理念。
《标准》中多次提到教师要认识或理解“生活”、“交往”、“环境”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健康愉快的幼儿园生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理解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价值和独特性”,“认识积极主动的中学生活对中学生发展的意义”,“学会联系并运用中学生生活经验和相关课程资源,设计教育活动,创设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等等。这些陈述表明,不只是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环境、活动、交往、生活等对学生发展也意义重大。全面关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正是《标准》“育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具体化。
《标准》的第二个基本理念是“实践取向”。实践取向是相对于“理论取向”而言的,反映了对实践育人的重视,对“理论育人”是一种补充。《标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中都强调教师“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等。这些表述认可了“经历和体验”的教育价值,是对“实践取向”基本理念的具体化。这对单一的学科或知识课程是一种补充,也扩大了学生的发展资源外延。
《标准》中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分为“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三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才成长。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得益彰,“实践与体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理念与责任”的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形成。教育理论知识是深刻理解教学生活经验的前提,实践与体验是教育理论知识现实化并形成现实完整知识的内容和途径,它们共同构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知识。三方面因素不可或缺,致力于发展这三方面目标的课程或学习领域也不可或缺,因为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完善都具有价值、意义或促进作用。这是对活动课程观念的一种超越。《标准》体现了“课程即发展资源”的理念。
(二)《标准》力求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适切
《标准》力图纠正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的“功能低效”问题,它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总目标出发,分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培养三部分分别讨论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力求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适切,强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
首先,《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课程目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