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他只活了四十七岁,。《锦瑟》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诗歌的鉴赏往往凭直觉领悟其蕴涵与韵味,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当然也不失为鉴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读者与作者之间,不论在感情还是理解方面,都有其可以相通的平面,因此,我们对每一作品,一经读过看过后,立刻可以成立一种解释。只是读者与作者所感受的世界,不是一个对等的
f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于是,读者在此立体世界中只是站到某一平面,而作者却会从平面中层层上透,透到我们平日所不曾到达的立体中的上层去了。因此,我们对那些古典诗词,最初成立的解释,若不怀成见,而肯再反复读下去,便会感到有所不足,越读越感到作品对自己所呈现出来的气氛、情调,不断地溢出于自己原来所作的解释之外、之上,在不断的体会、欣赏中,作品会把我们导入到更广更深的意境里面去,这样,读者与作者在立体世界中的距离不断地缩小,最后读者可能站在与作者相同的水平,感受到相同的情境,便以作者创作此诗时的心情来读它,此之谓古典诗词鉴赏“体验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体验法”鉴赏古典诗词,虽能抓住根本,但见效缓慢。比较有时效性的鉴赏方法是“分解法”。
“分解法”不同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鉴赏方法它注重文本的分析。它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及艺术说清道明。对古典诗词既“分”且“解”,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作品的制题、格律、章法、句法、字法、意象、意境、情理、修辞、抒情方法、语言风格等等皆可一一分解开来加以解释说清道明。
说《锦瑟》难解,其实也未必有多难。《锦瑟》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物象、事象、境象:庄生、望帝、蝴蝶、杜鹃、海、月、珠、泪、山、日、烟、玉……诸象之间,一时是难以找到它们的因果、逻辑之秩序。但是,结构全诗的词语“思华年”“追忆”“当时”却是赫然在目的。它们清楚地告诉我们,全诗是对青春岁月往事的追怀。赫然在目的还有标示抒情主体的情绪核心字眼“烟”“迷”“泪”和“惘然”等,有了这十二个字,诸象之间就有了“美好而虚幻”的关联性和联系性。即往事回首带来虚幻、困惑、失落、惆怅和伤痛。把握了结构方向、内容范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