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式,补充条件或提出问题等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考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第八个例题,“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当学生列出算式18÷3×8后,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方法。师:谁能告诉我,“18÷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出它?生1:“18÷3”求的是每个碗要多少钱,因为,题中告诉我们“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从这句话中可以求出每个碗的价钱。师:这是一种思考方法。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生2:“10×8”求的是每个碗的价钱,因为要求“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所以先要求出“每个碗的价钱”。师:你的思路也很清晰。接着再“×8”求的又是什么?生3:再“×8”求的是“买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师:如果老师将“买8个同样的碗”改为“买9个同样的碗”,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生:……(三)适时适当地引导,让学生会“说”数学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是,数学语言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又是最抽象、最难懂的一种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说不到位,或表述不完整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凡学生能说的,都应放手让学生去说。说基本概念,说算理,说解题思路,提自己的看法,教师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说”数学的习惯。其实说得多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敢说、爱说、会说,进一步实现有效地“说”数学。参考文献:1赵云峰《说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006年第11期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