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和“中国制造”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占用上,但这一冲突也隐含着两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果“中国制造”继续对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对环境严重污染以及挤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将会挤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恶化产业发展环境。反之,如果将资源过度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中国制造”的凋敝会带来严重后果,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失去了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的耦合,主要表现在要素流动、结构衔接和布局交叉上。要素流动包括产品、技术和资本三个方面:产品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替代与互补并存;技术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向传统制造产业扩散、渗透;资本方面传统制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投入进行积累,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产业结构的衔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衔接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产业链的延伸,纵向衔接指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在发展的时间顺序上先后承接,并促进其优化升级。
f布局交叉是指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集聚人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的区域布局会出现相互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跨越式的产业新生。即为迅速改变长期在低端徘徊的局面,从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环节上选择技术跨越,直接发展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积极投入研发和引资发展是“中国制造”实施产业新生的可行途径。制造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市场优势,坚持在研发领域加大投资,掌握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强劲时完成产业升级。引资来源不单指国外,也包括本区域之外的其他国内地区。二是信息化、低碳化的产业延伸。应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对“中国制造”进行信息化、低碳化改造,既可以基于产业链推动“中国制造”向前、后附加值高的两端延伸,向新兴领域的旁侧派生,又能够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驱动。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国制造”的产业融合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一般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不同经济区的发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