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作动词,沿袭,继续。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⑴作介词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③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⑵复音虚词“于是”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4
f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5【与】⑴作介词①和,跟,同。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给,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③比,和……比较。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⑵作连词,和,跟,同。例: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勾践灭吴》)⑶作动词①给予,授予。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结交,亲附。例: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⑷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⑸与“与”有关的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16【则】⑴作连词①表承接,译为“就”“便”。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②表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表并列,须两个“则”字连用。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④表转折。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⑤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⑵作副词①用在判断句中,表判断,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