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什么地方”。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⑴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⑵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⑶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4【乃】⑴作副词①表顺承,译为“就”。
1
f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条件,译为“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④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等。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⑤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⑵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⑶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其】⑴作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②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⑵作副词①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