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从善,达到一种道德的完善境界,即“至善”。要想达到这种“至善”的理想状态,需要每个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社会成员都一心向善、一心求善、达到真善。个人是使整个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终极目的的出发点和前提,从个人开始做起,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实现治国以平天下的大道至善的目的。一个人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的趋善过程使得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得以提升;
体修身向善的净化过程被普遍化以后,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存在向善的风气和氛围;社会整体向善的环境又会反过来激励个体进行修身向善的自我净化过程。当个体修身净化的特殊性在被普遍化以后,其特殊性仍然存在,说明此特殊性本身就是善的本质,而这种特殊性得以推广和普遍以后就会最终实现天下至善的理想状态。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得人们能够弃恶从善,每个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实现终极的社会理想。这就需要从每个人自身开始做起,重在道德自律、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在《大学》第一章中谈到了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其论述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知道目标,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心如止水、理性思考,最终有所收获。其中,“定”、“静”、“安”、“虑”、“得”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讲述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正心修身,在《大学》第八章中有这样的论述:“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修身,就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和个人的心态,如果内心充满极端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偏好、忧患等,心态都不能够得以端正。心思如果被不端正的内容所困扰,就会变得心不在焉、思想恍惚,无法专注,便无法认知事物的本质。所以,把握好心态并且控制好情绪,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内心平静、心如止水,这样才是端正内心世界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通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认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心性修养的过程,才能够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们能够弃恶从善,每个人都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实现终极的社会理想。
2《中庸》中的正心修身思想概述
《中庸》原本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一篇,开始并不为人们所关注。到了宋代,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