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先秦儒道正心修身思想浅析
作者:李易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
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百家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学派。《大学》和《中庸》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回归经典,文献研究;深入其中,学有所思;正心诚意,经世致用。在认真研读了《大学》《中庸》和《老子》这三部经典文献以后,最能引发我共鸣和反思的便是其中的修身思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三部文献虽内容各异,但就其修身思想而言,却有着其内在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本文意在对三部文献中的修身思想分别进行简要概述,将其进行比较,论述三者在修身思想中的共通性和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关键词:修身;修心;正心;中道;素朴
作者简介:李易坪(1993),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3
1《大学》中的正心修身思想概述
《大学》原本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一篇,之前不为人所关注。自唐代韩愈引用以后,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宋代的理学家们非常重视《大学》,朱熹从理学角度重新解释《大学》,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后来,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本书合在一起,统称为“四书”,成为儒学经典,并把《大学》纳入《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了政治读物和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考试用书。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论述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所谓大学,即大人之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这部文献就是讲述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古人八岁时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做人基本礼节;十五岁时便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第一章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被他称之为“经”,这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所在。而《大学》中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被朱熹称之为“传”。其中,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被朱熹称之为“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朱熹称之为“八条目”。所以,“经”与“传”之间的关系就是“名”与“实”、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大人之学的内容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大人之学的宗旨就在于将美德发扬光大,使人们弃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