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课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
f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渐渐”“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
f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3、第二段点拨分析: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