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科学实验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一、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具体表现(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二)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少合作
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莫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的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的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的开展。(三)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带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
除上述三点外,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学课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学习态度不稳定,总凭着一时的兴趣进行学习。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
f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二、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经过教研组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何树德老师在《新教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