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韩愈《师说》)
(2)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
州慢》)
(3)《登金陵凤凰台》中,“
,
”
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
适的一项是(
)。(2分)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
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f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
f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
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
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
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