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析民国旗袍门襟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邵英姿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10期
民国旗袍是内敛的,也是张扬的,是雍容的,也是灵动的。它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300多年来,旗袍伴随着人们走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带着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步入十里洋场的纸醉与金迷,迈过战争年代的动荡与阴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风华依旧。
一、旗袍的演变
旗袍是由清代旗人袍装演变而成。清代满清妇女所穿的袍服宽大、平直、衣长及足,较显臃肿,在襟、领和袖端等位置都以镶绣装饰。繁复边饰是清代中晚期袍服最显著的装饰特点之一。辛亥革命后,旗装袍主张简约、自然。袖子窄了,料子素了,装饰镶滚越来越少,并经历暖袍、马甲、倒大袖三个典型阶段的演变后形成现在意义上的旗袍,在全国流行。20世纪30年代,女子不分年龄全民着旗袍并将袍身不合理处改良,胸省和肩省的运用、肩缝和装袖技术的出现,使身着旗袍的女性曲线更加性感。到了四五十年代,时局动荡的年代,旗袍样式趋于简洁实用。金属子母暗扣与拉链代替中式传统的盘扣,成为旗袍主要的固定方式。
二、门襟样式及其发展演变
(一)门襟的样式
门襟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造型布局的重要分割线,功能性与装饰性并存。它和衣领、纽扣或搭袢互相衬托,和谐地表现服装的整体美。本文研究的门襟以民国时期应用最广泛的右襟、双襟为例,不包含个别独特样式的门襟。如表1门襟样式分类,将门襟样式分为右襟与双襟两大类;右襟细分为明襟与隐襟;双襟的样式分为八字襟和一字襟。
(二)门襟样式的演变过程
1右明襟的演变
民国旗袍的右明襟样式来源于清代旗人之袍。右襟的演变源于清代的旗人之袍,当时的服袍多为曲襟形式,线条委婉缓和。20世纪一二十年代,门襟的样式从委婉曲襟发展为线条明显较为硬朗的方襟为主。到了全民旗袍的30年代,旗袍的门襟样式开始多样化,有方襟、弧度不同的曲襟等。相比于20年代的旗袍,这个时代的旗袍更加贴合人体,合理的处理胸部与袖笼之间弧线的关系。40年代的门襟样式与30年代相差不大,仍然延续了方襟与不同弧度曲襟,只是装饰手法上,40年代更加多样化时尚化。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右隐襟的演变
清代时期隐襟就已存在,但隐襟服装多穿在服袍内部。隐襟在旗袍上大量应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隐襟的样式与右襟相似,有方襟和曲襟。隐襟的最大特点是隐藏式的,无滚边装饰,远观看不见门襟的存在。隐襟的出现主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