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见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否则他们没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场将人类转化为理性主体的结论。”他确实知道以复杂的经济理论来看,由于市场压力之故,即使个人不理性,价钱可能终将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认为“这套说法确实听似合理,甚至还挺有说服力。但它恰巧是错的。”
1980年,塞勒发表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大幅采用康纳曼和特维斯基的论点,强调禀赋效应,却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后来才获一份名为《经济行为暨组织期刊》的新刊物采用。如今,这篇论文是他极常获引用的论文,目前引用次数高达4096次,在2014年居于首位。塞勒从此开始往前飞奔,写下一系列论文,根据列表阐述真实人类与理性经济人的差异,其中许多篇跻身经典,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建树
塞勒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贡献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
f1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概念由塞勒RThaler1980a首先提出,但其理论基础源于特沃斯基和内曼的前景理论。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充分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订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同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举例来说,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禀赋效应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而且它的提出冲击了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按照科斯定理,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市场效率趋于最优。然而,当考虑到禀赋效应以后,政府仅仅做出这样的努力或许还不够,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应该考虑到市场效率的低下,在分配产权开始阶段就必须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过分依赖市场调节。
2跨期选择。塞勒及其合作者(Loewe
stei
Thaler,1989)指出跨期选择是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