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企业输送合格劳务;对县内各大企业用工,实行定向培养,确保招得进、输得出。3拉长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务创业素质。加大普职成三教统筹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发挥职教、成教促进农民增收的主体作用。全县成立了以县职高、县职教中心、县电大为龙头的三大集团校,下辖各镇成人教育学校、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形成辐射至村组农户的职业教育网络。采取春季分流、利用成教资源开办职高班等途径,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千方百计提高普职比。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1年的568上升到2004年的832,职教招生规模达8000人以上,其中县内录取4100多人,普职比达到1∶14。教育年限的拉长,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减少了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为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二、今后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放眼全局,从“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的思维出发,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培训原则,采取统筹发展战略,全面搞好富余劳动力的转
f移培训工作。1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增植现代劳务。劳动力要输出,下岗工要就业,必须有专业技能,从输出劳务的现状看,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只能从事城里人不干的脏、累、苦、毒等工作,“出力多、挣钱少,苦力多、技工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无论是现有的成年劳动力,还是今后的新增劳动力,都希望职业教育能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因此,必须根据产业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出现的新情况,重新确立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实行“一校多能”、“一师多用”,实现学校功能多元化,发挥办学的最大效益。在县城,职业学校同时服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实行“日校办夜校”“一师兼两校”、,使学校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场所。强化职前与职后教育的相互衔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起密切联系农业生产、社区发展、产业调整、劳动力转移需要的教学模式和培训体系,满足劳动力多样化的学习愿景。坚持面向市场,统筹各类职教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改变单一培养目标,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