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陈进扬射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105万,其中农村人口68万,从业人口33万,富余劳动力25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出发,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切实担负起培养地方经济建设者的任务。一、教育富民工程的成功实践1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转移劳务就业本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大力实施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致富能力和本领。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实用性。突出技能型培训,提高投入产业的效益。采用菜单式教学方法,根据产业特点、季节特征和农民需要,自编教材,开展蚕桑、淡水养殖,中药材种植、大蒜深加工等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适用技术。在培训目标上更加侧重针对性。通过成人教育等途径,让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劳动力接受高中教育,提高在业劳动力文化指数;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开展高职教育,提高劳动技能;对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在培训形式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坚持全日制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广泛实践相结合,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转移前培训与转移后培训并重,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3年,近全县计有12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顺利转移。2实施外联内转,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为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县明确提出了“跳出校园办职教、跳出射阳办职教、跳出职教办职教”的思路,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跟踪市场,服务市场,加大南北联办、“订单教育”的力度,积极拓展职教发展空间,扩张职教总量。近几年,全县职教移民2500多人,与苏州、无锡教育部门联办的首批600名职教学生已经进入企业实习。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并在昆山等地区设立办事处,直接深入用人单位,了解需求信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南北合作、校企联办,从招生、教学内容到就业安置,统筹考虑、分段培养,形成了跨地区联合的教育链,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环节。目前,我县与苏南用人单位签订长期“订单”3份,每年定向培养不少于500人;与长三角的20多家单位签订了阶段性“订单”,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定期、不定期地向这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