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俭由人。而基准价的概念在2013年热炒过后,不了了之,但很多理论界以及官员表示支持该政策。2014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司原司长李镭在“第25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了药品基准价格管理的重要性。但基准价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而国家发改委在去年酝酿的另一个重大价格措施低价药清单,却在2014年成为事实。在我看来,这是发改委在很多定价政策不见成效或受阻之后,另辟蹊径的一个结果。低价药制度,是从价格管理的角度,用结构性的调整方式来实现医保控费的一大举措。比如,同时需要进行解热镇痛,可以选择用一个很普通的普药,可能费用不超过20元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去输液用更高级别的药品,估计得花一两百。用20元低价药替代了100200元的贵药,无论是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是节约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处。但不可否认,低价药政策的推出,搅乱了2014年医药市场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招标挂网政策以及使用政策的不明朗,特别是和基药高度重叠,造成了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给之前尚未完成的基药增补及其招标进度客观上造成了阻滞;2按日均费用不高于5元3元的标准,进入和退出机制也不太明确,有的企业想进去,有的企业想出来,形成围城效应。这对于企业来说,涉及到生产以及销售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影响很多环节;
f3低价药,如果按指导意见中二三级医院与企业议价的话,从已经实施低价药的广东来看,工作量巨大,效率极低,甚至由于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了医疗机构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这样一来,好事搁浅,难以见到成效。由于篇幅关系,低价药不一一展开分析。价格管理的日常监管常态化2010年广东实行药品价格的三控政策后,引起了各方重视,直接促动了国家发改委实行药品出厂成本的调查,从2011年开始,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价格管理措施。另外,对于全国各地的零售终端的零售价以及实际成交价的监控,物价部门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一价格信息,甚至在2013年邀请全国医药价格信息类网站负责进行座谈,肯定其对价格监控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各地已经公布招标方案的省市来看,几乎都将采集全国不同地域的历史中标记录进行招标限价,实施所谓的左右联动或全国联动。在这方面,北京进行全国联动,实施动态价格调整;而福建则在8标的基础上,更是采集全国最低中标价作为限价;广东,则是采集全国最低5省或3省的最低中标价的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