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
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快去,你!干什么呢你?
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
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
“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⑤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⑥),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④)。(三)用“之”、“是”、“焉”、“之为”等结构助词构成宾语前置。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②非夫人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