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影响、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它是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性格。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力和调节作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某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可以影响学生智力发挥的程度。因此,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不可忽视训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具有动力作用、维持调节作用、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有利的场所,应把课外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坚决摒弃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或延续的不正确认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中既要提倡学习的竞争性,又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促进作用。提倡榜样示范,以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实践表明,一个有远大动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远大动机的学生;一个有广泛兴趣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广泛兴趣的学生一个有热烈情感的学生,往往是在有着同样情感教师的培养下形成的。因此,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榜样和示范。孔子强调的“无言之教”即身教。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这样往往能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