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毒性理论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
f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其中,用有毒无毒来标明药物的属性。
此外,《神农本草经》将其所载的365味药物,依照有毒无毒、延年益寿及祛邪分为上、中、下三品。
魏晋之后,医药学者对药物毒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如在具体药物项下标
注毒性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吴普本草》,书中对大黄的记载有“神农、雷公:
苦,有毒;扁鹊:苦,无毒”;人参的记载有“岐伯、黄帝:甘,无毒;扁
鹊:有毒”。此后,历代本草著作在各药物下一般都有“有毒”或“无毒”
的标注,或“大毒”、“有毒”、“小毒”或“微毒”的标注。唐代《新修
本草》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共载录有毒药物143种;北宋《证类本草》载录有毒药物223种。明清时代,我国医药学者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不断丰富。《本草纲目》载录有毒药物361种,并列有毒草专注。清代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收载了许多新的有毒药物,诸如鸦胆子、雷公
藤、万年青等;吴其浚的《植物名图考》中也单列了毒草一卷;汪汲的《解
毒篇》还专门介绍了药食之有毒者,以及中毒表现和解救方法。
12医药试验史古人在动物的毒理实验方面方法很多首先是观察动物对有毒药物吃或不吃并以此来区别该药之有毒无毒《证类本草》卷六中说“蓬羲术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吃羊不食者弃之。”《本草纲目》卷42虫部记载说“按本经马陆一名百足……鸡犬皆不敢食之”。说明这些药物能够散发出某些有毒气体对捕食动物有着拒食作用。可以看出这种独特的动物实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起到了鉴别药物的作用。其次用有毒药物喂饲动物然后观察其毒性反应也是古人进行动物毒理实验的重要方法上文张鸯用矾石毒鼠就是其例。
另外《证类本草》尚记载有“多见以砒和饭毒鼠若猫、犬食死鼠者亦死”。认识到了毒性的连锁反应。又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说“今有一种细黄虫状如娱蛤而甚长俗名土虫鸡食之醉闷至死”。《证类本草》卷10“羊那踢陶隐居日“羊误食其叶哪踢而死。”均是对动物中毒后的症状观察描述。还有,古人用动物来进行矿内尘毒的测试和对不良
气象条件的观察他们认为“亦可内生六畜等置中若有毒其物即死”。转引自《我国古代职业病史初探》载《中华医史杂志》1988年第l期这是古代矿匠身带活的家禽家畜下矿井或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