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5《孔乙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理解小说主题,通过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知识链接】
1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附: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A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
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
侧面烘托。
B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
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道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
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他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
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全部作品结成《鲁迅全集》。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
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
喝懒做,不会营生。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
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
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以清朝末年的鲁镇咸亨酒店作为黑暗社会的缩
影,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景,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