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没有财务电子数据也可从其他途径取得相关数据达到同样目标。如:国库集中收付数据、财政与编制政务网上公开数据等。误区之二是,业务数据不重要,或者说不规范不成体系而不够重视。事实上,业务数据是更接近二维关系的表结构,只要稍加整理、拆分、增添就能较好地为计算机筛选和运用,更适合多层次使用,并取得成果。如:新型农村医疗,有的单位只有一张业务数据表,能否运用,怎么运用?就有一个增添和处理的问题。误区之三是,有部分数据,但不完整不全面,认为运用计算机审计条件不成熟。这有一个创造条件的问题。如:有的单位有电子表格,有的运用了一些小软件有一定数据,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有的单位数据不全面,但有关键性数据台账的,要善于思考,运用手工加以整理和输入,巧妙加以利用。如:重点大户名单、村组干部名册等;还要善于利用现有公开的公共平台数据资料,如:财政与编制公开网(公开了区域内的人员编制、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情况)、财政集中支付数据(列示了部门、单位的收支明细)等。此外,还要善于做一些打基础的工作,有意识地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保留电子数据的相关要求,为下次审计创造条件。三要创新思维,落实“三个应用层面”。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在现阶段受能力、条件、时间等诸多局限,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但并不妨碍取得实效。要创新思路、积极推进,结合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各自的实际把三个层面的应用落实好。一是总体把握的层面。条件是项目的数据较完备、审计组及人员力量较强。着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解决问题定性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底气不足、说服力不强的现象。如:传统审计中对相关问题的表述:“收入质量不高……”、“政策执行不严……”,但往往是抽查的几个事例作证据支持,说服力存在欠缺。二是缩小范围部分运用的层面。这主要是解决部分或重点运用的问题。条件是项目有一定的电子数据、缺少可靠的唯一关联字段等不足因素。着重利用计算机进行多重筛选,缩小范围、确定重点、提高效率。如:退耕还林审计中我们对10亩以上退耕面积和村干部人员数据的筛选,就是部分运用。三是总结印证层面。这是一个倒顺序操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应用能力,对审计组已查出并定性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数据进行筛选印证,看能否再现,需要哪些数据,还需要补充哪些手段或增添哪些数据,或者还可查出哪些更全面的问题。四要争创“精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力求完善,即做到极致。就是思路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