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现改为计算机审计方法(有了较大变动),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一定推广、借鉴价值的审计方法或思路。尽管更多的体现为审计人员个人的智慧和经验,但还是必须有相应团队成果作映衬和支撑,有点团队结晶的意味,只是以专家的名义体现而已。所以说,团队意识非常重要,是计算机审计取得成效的前提。二、注重基础、创新思维、增强成果意识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强化基础,把握“三个环节”。首先是审前要调研,同步方案,消除习惯做法。就是说一个审计项目在审前调查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分布、数据结构、数据环境,内控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将计算机运用方案与审计实施方案同步编制,明确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应达目标以及局限和应对措施。而不能如以往作为辅助方式来对待,或者对电子数据重视分析不够。其次是审中要同步运用,破解“三个难点”。难点之一是,数据的分析、整理与转换。这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人员或者计算机骨干的力量。因为数据处理有多种规则、需要一定的经验、技巧和时间。难点之二是,将审计思维、判断转化为利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这要依赖于审计人员对数据分析、理解和与计算机人员的良好沟通。要求审计人员应了解电子数据的结构、存在的缺陷、要达到审计的要求(需求)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或整理什么样的数据等。难点之三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技能。一个方面的问题由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筛选找出解决的途径后,往往很容易派生出需要解决的其他相关问题与需求。这就需要审计业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理解数据结构、理解SQL语句、理解判断计算机运行层次和结果的能力,不能事事依赖计算机人员。否则,会沦为“工具论”,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两类人员思维的相向靠拢,这也是今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的重要趋势。
f最后是审后总结归纳,同步提炼与普及。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将局部做法推广到全局;一个是将一个项目的做法推广到同类项目或相似项目。二要促进应用,消除“三个误区”。误区之一是,没有财务电子数据不能运用AO或者计算机进行审计。大家知道,目前,财务数据还存在一定缺陷或约束,除金融系统那种以单式记账方式进行账务处理所形成的电子数据外,其他系统的财务数据均是运用复式记账方式处理的,每单笔业务往往是一个汇总数,运用计算机审计现阶段大多只是筛选重点,还是要进行二次审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