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四重意蕴
作者:刘经伟任平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5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意蕴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结合点。我们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国情、当代人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前进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意蕴进行再思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中的探索实践,结合新时代国情、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进行的探索性思考。
要从整体上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国情相融合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应该说,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把握,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的现实,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国情的结合,就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大量阅读,理解其核心思想,把握好其基本观点。清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结合新时期的国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发展的国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局面。我们党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特点,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运用科学方法,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浪潮中构建国人精神家园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时代性和本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体现和有机延续,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互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