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引导语:,她文字的美如同深巷中的酒,少有吆喝,却沉醉迷人,她带给人的感动,虽不是轰轰烈烈,可点点滴滴都滋润心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迟子建访谈录
记者: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这个归类吗
迟子建:不太认同。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
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你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
迟子建: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者: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
迟子建: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评论家说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
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土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土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固守在故土的土地上
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忧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忧。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
我有一局部作品并非写故土,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我的写作会有渐变,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
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产写作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