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可编辑修改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板书: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
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
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
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问:同学们,有谁能够举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五十步笑百
步”的寓意呢?
学生回答。
(3)板书:
可编辑修改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三部分(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