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精心整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
精心整理
f精心整理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