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科学思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其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学生有无进步或有无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教学的有效性,于教师而言,即意味着精神的享受、尊严的获得与提升及生命价值的实现;于学生而言,则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因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高中各学科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不能割舍的情结。然而,“想说爱你不容易”,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一直都是高中各学科无法回避的教学难题。欲破不易、欲罢不能。于是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科的教师们,包括政治教师,怀着“向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的“乡愁”,纷纷出发,一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出招,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轰轰烈烈。其间或苦或甘,或成或败,或欢喜或忧愁,或幸福或烦恼,则如鱼在水,冷暖自知。然而,逻辑告诉我们,要探求“怎么做”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这一问题。只有“是什么”这一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之方向,才有可能找着解决问题之路径,否则只能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课
f改进行到今天之际,停下匆忙的脚步,回过头来看一看来时的路,重新思考并理清我们过去曾经想当然而忽略,又或者是匆忙上路而没有来得及理清楚的问题,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因而就会发现,希望其实就在转角,路就在脚下,退一而进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诚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前言所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所设置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其中必修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选修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