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消费主义批判
【摘要】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从生产相对过剩到绝对过剩的历史跨越,消费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消费者在待码与炫耀性消费的驱动下,主体意识遮盖了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的区隔;投资者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悄然改变并形成了消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消费主义具有了正向的伦理意义;执政者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量,在小康社会建设与消费主义扬弃二者之间纠结不已;坚持科学发展,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消除生态危机,这些任务迫在眉睫。
【关键词】消费主义;小康社会;生态文明;中国特色
一、当下中国消费主义思潮的经济基础
(一)从相对过剩到绝对过剩。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过剩经济”是一种相对过剩。这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有效购买力来讲,实际上这是有效需求的低迷和缺失。引起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会拼命发展生产,加大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马克思分析经济危机的传统范式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经济状况。20世纪末美国及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凯恩斯革命和扩大福利政策惠及普通民众。成功地把有效需求刺激到一个历史新高。
当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全球第二位,经济总量的盘子已经做的足够大了。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照抄或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可行吗?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和债务赤字以及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无时不在我们耳边敲着警钟。消费主义的泛滥加剧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消费文化的幻影演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哲学。西方消费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当下中国经济状况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家面临的不再是一个生产相对过剩的社会,而是货真价实的生产绝对过剩的社会。对处在现代性发育进程中的中国来讲,刚性的生活需求已经成为历史,而通过刺激弹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大而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二)从物质需要到精神文化需要。刚性需求主要是指物质需求。当我们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比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就会不约而同的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随着物质欲望的满足,精神文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