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观察,体会的过程中,使概念自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几个关
键性的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使学生在理解中抽象出概念。学生在教学中感到探究的快乐,教师也在教学中起到了点拨、引导的作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如下几点,有成功,也有失败。
1、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
“循环小数”的教学正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练习,简单地总结,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完整的概念,学生怎样对概念的产生过程有所了解,并对概念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呢?虽然我大胆的进行了分层出示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通过一步步的质疑,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认识了循环小数。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长次以往,一定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好处。新的教学理念不也告诉我们: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终生发展吗?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也有所体会,即:首先,在分层出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的疑问太多,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动,发散的空间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样的过程,教师的处理过于机械,目的性太强,仿佛教师只是为得到某个词才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而不是通过教师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适时引导,才总结出来,显得概念的出示比较生硬,这个过程的成功不仅需要将教学设计更加的细腻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问题意识的加强。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学生
f问题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可见一般。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产生,这些问题无疑对学生理解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还需要加强。比如: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引发思考。当学生不再往下除时,我提问:你为什么不再除下去?当学生回答除不尽时,我还应该挖掘:你是怎样发现的?当学生回答余数总是它时,我还不应放弃,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会体会出余数和商之间有联系,数学需要联想,并且只有尝试,才会发现。还有,调动学生质疑的兴趣,发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