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2、思维因素造成的原因。小学生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向迁移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比如:整数加减法法则是要个位对齐,于是到了小数加减法时出现了末位对齐,而小数乘法又受小数加减法法则干扰变成了将小数点要对齐等。如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数字的特殊性也常常会误导学生。比如:①25×2÷25×2=50÷501;②197+3×3-59=200×3
f-55=600-55545等算式中,学生受“凑整”旧知识的干扰,而忽略了计算顺序。又如:(4×6)×25=4×25+6×25=100+150=250,这是乘法分配律数学模型产生的负迁移混淆造成的错误。3、记忆因素造成的原因。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二、从学生的计算能力来看⑴计算法则不清晰。四则运算的法则是根据实例总结出来的,如按一般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计算过程中知识性的差错就比较多。例如:2448÷12=有的学生错算为24。这种错误是对不够商“1”的除法笔算法则理解不清。⑵没有形式技能技巧。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例如计算087×97=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但是教师提示一下,如果把97看作(100-3),原式变为087×100-3,这样即容易算对又省时。⑶口算能力不过关。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如:一些学生表内乘法口诀还不能脱口而出,四八三十二,有学生居然还需要从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直数到四八三十二;还有几个学生因口诀回生,四八三十二,他们说成是“四八三十六”;一些常用数据记得不
f牢,特殊分数与小数的换算,等没记牢,也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着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1、进行强化习惯的训练。(1)强化审题训练。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方法是:一读、二看、三想、四算。“读”是认真读题,“看”是看清数据、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想”是想计算方法和顺序,“算”是按想的思路进行计算。如,四则运算式题“155×(105)”的计算过程,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