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推断有误,文中“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不能推断出这三朝的为政者都尊崇儒家伦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民族政策的确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对缩小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距有利。B一些北方民族政权治下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为维护社会稳定,就把
f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C.文章引用《金史》的内容,旨在说明金朝注重教化百姓,越来越多的汉儒士人通过
科举制度的选拔承担了重要的管理职位。D.尽管辽、金、夏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金朝国力较强,所以汉化策略更为深入,
推行儒学也更为有力,故而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强加因果,文中金朝的汉化策略更为
深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国力较强,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二、2016郑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32112003】“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
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
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