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效,也使少数师生产生对课改的彷徨、怀疑和否定,现在虽有所改善,但问题并未消失。2、部分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导向感不强,有习题化的倾向。有些教师对导学案的性质与作用理解不到位,把导学案仍当作改换了形式的训练卷,在设计导学案时,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缺少坡度,这样的导学案无助于学生按图索骥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独学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反而容易引导学生简单机械寻找答案,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课堂成了师生、生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导学案“导学”、“导思”的优势。3、部分导学案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大多数导学案都能把导学案中的题目按A、B、C、D四个等次进行分层,但部分导学案的分层显然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知识难易程度的分层也显得有些草率。4、对导学案的使用生成性不够。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在使用过程中关键还要看老师怎样利用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和利用其生成,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实际的听课中发现,如果师生交流的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答案的过程,就会缺少生成和创新。例如,对小说《项链》的结尾是小说的高潮还是小说的结局?学生出现分歧,这是个很好的意外,如果抓住这个意外,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思辨性的课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抓住机会,而是自己把问题拉过来,对学生进行了一番讲述,或者说是灌输,又回到了老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这样的现象还时不时地出现,从思想层面上讲,是教师不舍得“撤退”,下意识地抢占课堂话语权,从操作层面来讲,教师对课堂组织过程中的适时介入、引导点拨还显得生涩,“什
f么时候导?”、“导什么?”“怎样导?”还是困扰教师课堂实际操作的问题,可以说,教师的课堂组织状况反过来影响了导学案的使用效率。要取得课改的进一步成功,要打造理想中的高效课堂,提升导学案的编制质量是前提与关键之一,值得深思与探讨,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二、关于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的几点思考(一)推动教学理念的重整内化,帮助教师建立适应课改的教育教学观。1提升教师的生本意识。⑴导学案的量降不下来等种种课改中产生的问题,乃至“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深究起来,似乎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教师对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