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着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博弈。当前,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低潮阶段。一度时期,一些商界“精英”认为实体经济过时了,应重点发展资本运作、电子商务等虚拟经济。但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也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地方政府应对本区域的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谋划,产业基础和资源秉赋优越的地方,要坚持“工业主导、制造为重”,确立现代理念的“制造业立市”观,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回归实业,提倡坚守主业、脚踏实地、科技创新、勤劳创业、实业兴企,肩负社会责任,共建制造强省。
二、坚定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创新驱动既是我省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要着力构建和完善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绵阳)科技城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释放创新驱动外溢效应,带动兄弟市(州)加快构建覆盖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变,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先进制造产业生态。
三、实施错位发展的共进策略
f《xx省工业“xx”规划》是按照xx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进行编制的,对于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规划要从“纸上”落到“地上”往往低于人们的预期,多数地区并没有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际,按照省上的《规划》对本地的制造业发展进行统筹布局,而是“各自为阵”低端复制。面对制造业大项目、好项目,各地很难有坚决执行《规划》的定力,而是“先下手为强”,“抢”到一家算一家。鉴于此,在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全省五大经济区应各有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为方向,实施协同创新、智能转型。如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成都中心城区应定位于研发总部和服务中心,周边城市和区县应致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青白江及天府、双流国际机场周边区域应向国际化物流基地发展。资阳正在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和商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