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美国硅谷启示
作者:麦宇来源:《商周刊》2013年第05期
自美国硅谷于1960年代实现IT大繁荣、引领世界高科技产业潮流后,全球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试图拷贝美国模式。在国内,北京的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的深圳,浙江杭州,都曾全力以赴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若把国内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趋之若鹜的“高新区”建设热潮也算在内,那么试图学习美国硅谷模式的地方实在是数以百计。但是,目前为止,被公认为成功的案例又有多少?蓝色硅谷自诞生之日起,所起的名称就已经宣示是直接以美国硅谷为榜样。然而,若不想最终沦为国内大大小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高新区”,就必须认真考察美国硅谷的具体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各地试图拷贝美国硅谷而不得的教训和经验。否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蓝色硅谷有可能沦为画饼。记者走访青岛不少涉蓝企业、海洋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发现能够道出美国硅谷门道的,或思考过美国硅谷和中国蓝色硅谷发展路径和区别的,或研究过北京中关村发展历程的,寥寥无几。似乎认定只须将各类蓝色高新技术企业都招进园区,给予一定扶持,建设一些配套设施,就能使一个“硅谷”拔地而起。这种思维显然存在缺陷。记者查找大量资料,发现美国硅谷模式的成功现象中,有三点显著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硅谷早期的崛起,依托的是当地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在硅谷创立小型公司,由于他们手握最先进科研技术,并且保有年轻人的奋发向上和创业激情,企业虽小,但在技术上和朝气上都是一流的。第二,美国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风投公司选准硅谷中一些技术最为成熟、最有市场前景的小型企业,注入资本,购买股份,助推其发展。这些本就掌握尖端技术的公司,一旦插上资本的翅膀,自然就实现了腾飞。据统计,目前美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金额都落到了硅谷,这里是科技与资本结合的典范。再次,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在人员的频繁流动中实现了技术外溢、企业裂变。当一家企业做大以后,核心技术人员的跳槽形成新的企业,如此反复循环。例如曾经的半导体企业仙童公司,旗下核心员工先后出走,各自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并各自做大,这其中就有英特尔。对于某家大企业而言,技术人员出走或许是噩耗,但对整个硅谷发展却是有利的,因为技术实现了流动和效益最大化。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从以上三点最为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