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Domesticatio
a
dforeig
izatio
aretwoimporta
tco
ceptsi
culturetra
slatio
a
dtwostrategiesi
deali
gwiththeculturei
tra
slatio
Thisessaytriestoa
alyzethetwostrategiesfromtheaspectofculturea
dco
cludesthatthetra
slatorsshouldusethemappropriately
KeyWordsdomesticatio
a
dforeig
izatio
;tra
slatio
strategy;tra
slatio
a
d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growlike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
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