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路工艺基础课程讲述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工艺:扩散、离子注入、氧化、光刻、刻蚀、外延、化学汽象沉积、金属化和钝化等,介绍了这些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制造过程。的半导体器件BJT、JFET、MOSFET的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它主要针对半导体器件的主要电参数讲述其测量方法和原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实验》包含了四个实验:氧化工艺实验、光刻工艺实验、硼扩散工艺实验和磷扩散工艺实验;并有一周的课程设计:将以上四个工艺实验按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制造出一个集成电路重要的单元双极晶体管并进行击穿特性测试、双极晶体管直流放大特性测试。
3、其次也了解硼扩散工艺实验过程,其基本实验原理为:扩散是微观粒子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热运动形式,各种分离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固态扩散工艺简称扩散,硼扩散工艺是将一定数量的硼杂质掺入到硅片晶体中,以改变硅片原来的电学性质。硼扩散是属于替位式扩散,采用预扩散和再扩散两步扩散法,第一步,预扩散硼杂质浓度分布方程为:NxtNserfc{x2D1t}表示恒定表面浓度(杂质在预扩散温度的固溶度),D1为预扩散温度的扩散系数,x表示由表面算起的垂直距离(cm)他为扩散时间。此分布为余误差分布。第二步,主扩散硼再扩散为有限表面源扩散,杂质浓度分布方程为:NxtQex24D2tπD2t,其中Q为扩散入硅片杂质总量:杂质分布为高斯分别。
4、了解了CMOS制作步骤如下:1、双阱工艺;2、浅槽隔离工艺;3、多晶硅栅结构工艺;4、轻掺杂漏(LDD)注入工艺;5、侧墙的形成;6、源漏(SD)注入工艺;7、接触孔的形成;8、局部互连工艺;9、通孔1和金属塞1的形成;10、金属1互连的形成;11、通孔2和金属塞2的形成;12、金属2互连的形成;
f13、制作金属3直到制作压点及合金;14、参数测试。浅槽隔离工艺:浅槽隔离(STI)是在衬底上制作的晶体管有源区之间隔离
区的一种可选工艺。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槽刻蚀、氧化物填充、氧化物平坦化。槽刻蚀:1、隔离氧化层;2、氮化物淀积;3、第三层掩膜,浅槽隔离;4、STI槽刻蚀。
STI氧化物填充:1、沟槽衬垫氧化硅;2、沟槽CVD氧化物填充。氧化物平坦化:抛光是最有效的一种平坦化技术,STI氧化层抛光氮化物去除的基本步骤如下:1、沟槽氧化物抛光(化学机械抛光);2、氮化物去除。多晶硅栅结构工艺:晶体管中栅结构的制作是流程当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包括了最薄的栅氧化层的热生长以及多晶硅栅的刻印和刻蚀,而后者是整个集成电路工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