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规则的行为不制止,就是对他这种错误行为的纵容和助长。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跳楼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如今,为一点小事自寻短见的人群已扩大到小学生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受不得委屈,心理素质差吗?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惩罚的人怎么能承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挫折呢?二、如果我们能惩罚学生,应该采用什么形式?
f【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自由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行为。”】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发展的异化教育的影响,人们在提到惩罚教育时总是把它与训斥、谩骂、挖苦、讥讽、丑化、嘲弄、污辱、歧视等的“心罚”相联系,或与罚站、罚跪、罚晒、罚冻、摔打等诉诸拳脚和工具直接伤害学生的“体罚”相联系,或与要求学生过分抄书变相体罚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惩罚可能是一种反思,可能是一种教训,也可能是一种挫折,但惩罚不是强迫、压制,更绝对不可能体罚。它不是插向学生心灵的利剑,而是浇在混沌者头上的一瓢凉水。粗暴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逆反心理。切实、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因此受益匪浅。
有句话叫身教重于言教,惩罚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觉悟、上进。怎样惩罚?我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借鉴伙伴间的游戏规则内容,如同孩子来个约定:“拉钩上掉,一百年不许变”等类似的,就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数学课上,某教师写了10道简便运算题训练孩子们。谭寨是班上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他把练习题交上来时,老师还特地叮嘱:“你再检查一次”。这学生依旧不检查就交给了老师。改作业时,一学生马虎真做错了一题。教师问:怎么办?”“老师您兑现吧”学生乐意地回答着老师。接下来,这位教师真钩起指头,在学
f生的鼻子上括了一下。[案例二]故事发生在体育课上,两个组的同学进行短跑接力赛。
第一小组十多位同学输了,按照规定,这些同学必须接受惩罚。当教师惩罚令刚一发出,第一小组的学生们都是乐合合的来到篮球架下,等由教师投球设定接受球撞的点。当教师纷纷举起球投向篮板,每一球落下撞在一位同学生的头上时,全场的一片喝彩声,当然也包括被撞同学的陶醉。
以上在案例一中的惩罚,是个啥惩罚?括鼻子,实际上这是孩子们玩游戏时的惩罚规则,这个惩罚却收到了好的效果,只过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