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回顾中国社会保障事业50多年发展历史,可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总结为3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可以算作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以国有单位为核心的单位保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算作第二个阶段,其特点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以职业人群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进入新的阶段,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划分三个阶段,是使所有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同志都有一种认识上的自觉:我们今天和明天从事的工作,不是过去工作的简单“复制”,而是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去干一番造福全民的大事业。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诞生已有120多年历史,目前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虽说五色杂陈,但有一条共同规律,就是各国都依据本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等来选择和调整社会保障的模式和政策架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张德江副总理在谈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也提出中国特色的概念,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从中国国情特点出发,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认为,就社会保障体系而论,有5条称得上是中国特色:其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少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影响巨大。回顾历史,俾斯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1883年,贝弗里奇写《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报告的1942年,德国、英国的人口都仅超过千万;即使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时,人口也不过上亿。而我国要建立覆盖城乡10多亿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量级是别人的10倍、百倍。人口众多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应当把保障公平作为本质要求和首要原则。如果把各国比作在道路上高速行进的车辆,那么别国是轻型跑车,至多是载重3吨的小卡车,而我国是载重13吨的重型货车。面对各种陡坡、急弯、颠簸路况,如果没有更强的平衡、稳定机能,我们这辆车非跑散架了不可。所以,我们不能选择缺少互济功能的完全个人账户式的制度模式,而要坚持把公平排在首位,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大社会财富再分配力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防止和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架构中需要有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但我国人口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