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gml;CKMB参考值:0~25UL;Mb参考值:0~70
gml。
f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间血清cT
I、Mb、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
I、CKMB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6h升高,至12~24h达到峰值;Mb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6h升高,至6~12h达到峰值。见表1。
3讨论
早期准确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及时抢救与治疗十分重要。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肌酸激酶(CK)、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参数,但在骨骼肌损伤、肌营养不良、炎症等情况时,这些指标也会升高2,79。因此,心肌酶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目前已逐渐不被临床接受。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心肌坏死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应具备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中浓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持续时间长,检测方法简捷快速等特点3。根据此要求,国内外医学实验室都已应用cT
I、Mb、CKMB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10。
cT
I是心肌纤维上特有的收缩蛋白,仅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中,在正常的血循环中含量极低。当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时,cT
I可很快释放入血。心肌损伤后3~6hcT
I开始上升,3~12h内可升高至健康人的5~50倍,至14~24h达峰值,可持续5~7d或更长时间11。且不受骨骼肌损伤、剧烈运动及肾脏疾病的影响4。因此,cT
I作为心肌损害的指标具有较宽的诊断时间和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T
I已被公认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指标5。
Mb是一种氧合蛋白,在心肌中的含量比较丰富。当心肌受损时,Mb迅速释放入血,约1~2h血中浓度迅速升高,至6~12h达峰值,约30h降至基线水平12。然而骨骼肌也含有丰富的Mb,同时其通过肾脏排除,因此,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等骨骼肌损伤和肾脏排泄功能异常时,均可导致血中Mb含量升高。可见Mb是一项敏感性高,特异性低的心肌损伤诊断指标。
CKMB是临床上常用的心肌酶之一,在心肌受损时3~6h升高,至12~24h达峰值,约36~48h恢复正常。但该标志物不是心脏特异的,在梗死发生后血清浓度升高时间不长,因此,CKMB是一个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较为敏感的指标13,1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时间血清cT
I、Mb、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