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夏德勇伍世昭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夏德勇伍世昭内容提要文章立足于文学价值论①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整体考察。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逻辑起点从文学作品本身探讨其价值存在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趋赴。它把文学的价值定位在语言形式的独立自足和自我生成上强调语言形式“自为”、“自律”的本体地位关注文学本身的语言形式对于文学“本体存在”的意义并以语言形式“创造”“文学世界”所达到的自我圆融的程度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实践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紧密相关。一历史之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从王国维对文学形式问题的思考“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先驱“文的觉醒”到19201940年代李金发、闻一多、刘呐鸥、沈NCA4E诸人对小说、诗歌等文学语言形式之探讨的历程。王国维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思考文学形式问题的批评家。早在1907年他就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提出了“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在他看来美的形式有三即优美、宏壮崇高、古雅。前二者为康德对美的区分后者是他本人的发现。王国维将作为天才之创造的优美、宏壮称之为第一形式而将“致存于艺术而不致存于自然”的古雅称之为第二形式并阐述了二者的关系“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②他所说的古雅即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能使优美和宏壮第一形式之美“愈增其美”。这一思考一年后即反映在其《人间词话》关于“境界”说的理论建构当中。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别呈现为“宏壮”、“优美”之形式而在王国维看来文艺作品要达到“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从而呈现“宏壮”或“优美”之美除了天分或后天的修养等因素外还离不开第二形式之“表出”作用。而第二形式之表现若能做到“真切”、“自然”而又“意在言外”则会成为营造“境界”不可或缺的要素。王国维对艺术形式重要作用的谈论具有某种开创性意义。“五四”时期的“文的觉醒”是伴随着“人的觉醒”一同发生的。“文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对“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的批判和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思考上。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乃基于其对文学艺术之“美感”及其对提升人的精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