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关键词超声检查延迟性脾破裂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40例,临床诊断为延迟性脾破裂(drs)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3930±1237岁,外伤至入院2~29天。入院时患者均有贫血、上腹或左季肋部疼痛,腹部或脾区压痛、左上腹肌紧张;16例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下降,7例病情较稳定。23例入院后2~24小时行首次超声动态观察。9例患者行ct检查,提示脾破裂8例,肝硬化伴脾周积液1例。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检查腹部,重点观察脾脏大小,包膜连续性,包膜下及实质内回声及异常回声区范围。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脾包膜下或实质内异常回声区域有无血流信号,扫查腹腔有无液区并予测值。同时注意肝脏、胰腺、肾脏等实质脏器有无损伤,左横膈有无增厚,左胸腔有无积液。按照脾损伤的病理解剖分类,观察患者脾损伤超声表现并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首次超声检查后对拟诊为drs的患者均行超声动态随访,对保守治疗患者超声监测至血肿吸收,包膜裂口修复。结果依据超声表现23例腹部外伤患者中首次诊断为drs12例;首次超声声像图显示脾脏肿大,未显示脾内明显占位及破裂部位,超声拟
f诊为drs10例,即行超声动态监测(1次日),及时对比不同时段声像表现;首诊及动态监测超声共诊断drs22例。误诊drs1例,超声、ct检查发现患者肝、脾肿大,肝、脾均回声增强,颗粒增粗,未显示明显脾破裂部位及占位病变,脾周测及约1cm无回声液区,超声、ct均提示肝硬化伴少量腹水;动态观察肝、脾声像图无明显变化,脾周积液量逐渐增多,保守治疗期间出现休克,腹腔穿刺引流出血性液,剖腹手术确诊为脾包膜下破裂。22例drs术前超声表现:脾中央破裂2例。脾脏增大,肋间厚度5~6cm,轮廓清楚,包膜连续完整。脾实质部测及杂乱不均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其中1例未显示实质断裂具体部位。cdfi显示脾实质内团块,1例显示有微弱血流信号,另1例无血流信号。腹腔未见液性无回声区。伤后保守治疗6~7天,超声动态监测显示2例均发展为脾真性破裂,行手术治疗。超声显示脾包膜下破裂4例,探头压痛,超声显示脾脏增大,肋间厚度4~7cm,形态失常,包膜连续、隆起、显示模糊,包膜下测及月状或梭状低回声,相邻实质有杂乱低回声。其中1例见低弱回声区内有不规则无回声;3例见脾周少量积液。cdfi检查团块内无血流信号。4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