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的情感。(三)教学重点: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教学准备
培养皿、蚯蚓、蘸有酒精的棉球;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我们身边的生物创设问题情景
f播放视频生生不息的地球,视频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师:生生不息的地球孕育了形形色色、生机勃勃的生物,呈现了奇妙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剪辑的生生不息的地球视频)【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上课初始便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师: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海中的游鱼、天上的飞鸟、草原上的虎、豹、斑马、花、草、森林……
山川、大海、沙漠师:它们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吗?生:山川、大海、沙漠没有生命。师生达成共识:具有生命现象的叫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叫非生物。师:同学们能举出你所熟悉的生物吗?生:举出身边的动植物及微生物。师:病毒、细菌以及引起食物腐败的霉菌,由于个体微小不易被我们观察到,但它们的确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达成共识:我们将生物大致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细菌
病毒
真菌
f师:除了同学们所说的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外,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植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展示东北虎、藏羚羊、大熊猫、中华鲟、桫椤、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让学生直观认知的同时增强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出示碱蓬、芦苇、柽柳、野大豆、丹顶鹤、大天鹅等黄河三角洲特色生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生物谈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在交流中和学生达成生物分类的共同认知。通过认识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和黄河三角洲的特色生物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生物的生命现象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生物都能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