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条件;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2.儒家思想的演变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来施政;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3.其他思想的演变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1
f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