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176元降到171元,而用户总通话时长比2002年增长43。中国联通用户的值从2002年的1722元降至1284元,用户由673元下降到576元。与值的下降恰恰相反,值(每户通话分钟)却都用较大增加。中国联通和用户的值分别增加了94分钟和82分钟。
同质化是中国移动通讯业价格竞争的根源。电信业务以话音为主,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服务方式无知识产权保护等,都使竞争者在快速效仿的过程中不断趋同。加上电信市场的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转型中的通信业难以摆脱价格竞争这一传统手段。移动通信也是一个价格弹性相对较大的行业,运营商都非常重视价格的杠杆作用,直接价格竞争如月租费和通话费下降、单向收费,间接价格竞争如套餐资费、累计积分、虚拟专网和包月制、租借手机、入网送手机、送话费等,花式所养的价格
f优惠层出不穷。不难发现,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双方不断达到纳什均衡,又不段打破这一均衡。在反复打破的过程中,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价格接近边际成本。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对手的价格竞争,虽然使得资费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两者之间仍带有双寡头之间的互想依赖性和平衡性。而小灵通的进入,则打破了这种相互依赖型的平衡,使得价格降低的更快。据统计,截止2006年5月末,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到421亿,小灵通用户发展到91578万。小灵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价格竞争的力量。事实证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价格竞争,在小灵通以其低廉的资费优势吸引了大批用户之后,将变得更为激烈。
结合本案例,请讨论和分析下列问题:1.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2.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寡占市场结构维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否合理?3.请指出对移动通信市场进行管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政策措施。分析:1我国通信市场不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以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方式恶意侵占市场的行为。材料中提到,移动通信也的价格竞争是一个
f动态的纳什均衡过程,资费在此过程中不断下调,但价格并没有突破边际成本。以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是竞争的正常行为,只要不是恶意的降价,即非不正当竞争。2著名学者金德尔博格通过研究认为,电信等垄断行业适宜采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竞争者数量不超过10家。当然,由于垄断行业的竞争活力随着竞争者数量增加而不断递减,竞争者的数量也并非越多越好,只能是一种寡头垄断的市r